當AI遇上釋經


HITL」是什麼?「Human-in-the-Loop」(筆者意譯為「人為介入」)是人工智能(AI)領域的關鍵概念。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Grok有這樣解釋:「HITL 是一種技術或流程,結合人類的判斷與機器自動化,以提高系統的準確性,人類參與者會在特定階段介入,對機器生成的結果進行審核、修正或指導」。[1]近日,筆者因工作需要參加了有關AI的培訓,了解到AI雖擁有強大資料庫,但若數據存有「偏差」,那麼得出的結論也可能帶有偏見,因此就需要「HITL」人為介入才得以校正。這概念讓筆者聯想起年初參加「香港天道讀書會」舉辦的《與路加同讀舊約:勿說這就是信仰》新書閱讀時所學習到的「載體」(typology)。[2]「載體」是一種聖經詮釋理論,強調新約對舊約的引用,透過一些相似的人物或事件呈現兩者之間的連續性(continuity),但同時也揭示當中的間斷性(discontinuity)以突顯信息的重點。[3] 筆者認識到,歷史與政治因素往往使人對聖經的詮釋產生「偏差」,而主耶穌道成肉身,以人的樣式介入舊約的「載體」,猶如「HITL」(筆者姑且稱之為「Jesus-in-the-Loop」(耶穌介入,簡稱 JITL)),重新解釋摩西律法,糾正當時宗教領袖對律法的誤讀。[4] 本文嘗試以「安息日」的載體為例,透過主耶穌如何以「耶穌介入」(JITL)重塑聖經真理的詮釋。

「安息日」的載體

「安息日」的起源可追溯至《創世記》,上帝創造天地使一切從混沌中變得有序後,第七日祂便歇下一切工作「安息」了(創二2),這一天不僅表達上帝滿意祂所做的一切(「看為好的」(創一10),亦表示萬有都服在祂的秩序主權之下(「各從其類」(創一11))[5] 及至《出埃及記》,「安息日」的載體得到了進一步的詮釋。這一天被定為聖日,所有人禁止工作(出二十8~11)。本來,工作因人犯罪後成為勞苦的咒詛(創三19),但在「安息日」卻不得成為人的轄制,因為萬有都服在創造主之下,而非受制於其他受造之物。因此,「安息日」的重點並非僅歇下一切工作,而是在於釋放,不過釋放並不是躺平,而是叫人心回歸那位獨一的創造主並尊祂為王。[6] 正如主耶穌在安息日醫治被鬼附著而駝背十八年的婦人,當她脫離撒但的捆綁後「就歸榮耀與神」(路十三10~17)

然而,兩約之間及至主耶穌的時代,宗教領袖將「安息日」扭曲成為轄制他人的手段。在國破家亡下,猶太人自然渴望有一位救主彌賽亞來臨,如昔日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般,帶領他們擊敗羅馬並且復國。宗教領袖認為要通過嚴格遵守上帝的律法,才可令彌賽亞的拯救及早到來。[7] 因此他們將恪守律法的重擔加諸猶太百姓,其中按《米示拿》規定,單是「安息日」禁止的行為就有39項,包括:收割、洗滌、寫兩個字母、為了寫兩個字母而擦除、點火、滅火。[8] 這樣的過度謹守使人們對「安息日」的意義產生了「偏差」,百姓不但沒有被釋放,反而被轄制。

「耶穌介入」的安息日詮釋

路加福音運用「安息日」的載體,以「耶穌介入」(JITL)重新詮釋「安息日」的真義。在開展傳道之先,主耶穌於安息日在會堂裡宣讀其「使命宣言」(賽六十一1~2),宣告「神悅納人的禧年」已經應驗了(路四16~21)。「禧年」是七個安息年後的一年(第50年),與「安息日」的意義息息相關(有關「安息日」與「禧年」的關係可參筆者拙文〈當負主的軛〉 (詳參可按此進入瀏覽)。以賽亞引用利未記廿五章關於「禧年」的載體,呼籲以色列民從被擄之地歸回耶和華所贖的地土,從為奴的景況中得著釋放,而這個載體被主耶穌引用來說明祂就是那位「禧年」的恩主,把我們從罪的奴役中贖回,清除罪債得著釋放。[9]其後,主耶穌走上十字架成就救恩,於「安息日」在墳墓裡「安息」(太二十七57~62),歇下祂救贖之工,並在「安息日」之後的一天復活(太二十八1),脫離死亡的轄制,開展了「禧年」所預表的永恆「安息」。

值得注意的是,本來主耶穌宣讀《以賽亞書》時獲得家鄉群眾稱讚,但為何轉眼間激怒民眾,甚至驅使他們欲推祂下山崖(路四28~29)?原來主耶穌引用「以利亞醫治西頓寡婦之子」及「以利沙醫治乃曼」這兩個載體,說明外邦人都可以有份於上帝的拯救計劃(路四25~27)。不過猶太人因長期飽受外邦人欺壓,他們期望彌賽亞不是來拯救外邦人,而是要擊敗他們。因此兩約間的文獻竟刪去這兩個外邦人得醫治的記載,看來猶太領袖因家仇國恨,連聖經記載都可以有很大的「偏差」。[10] 隨後,路加以載體的形式進一步記載主耶穌醫治外邦百夫長的僕人(路七1-10)以比對「以利沙醫治乃曼」的事蹟。兩者的連續性(continuity)在於上帝對外邦人的拯救;而間斷性(discontinuity)則在於乃曼試圖挾著亞蘭王元帥之名逼使以利沙醫治,而百夫長卻因幫助猶太人建會堂而備受愛戴,其信心更獲主耶穌稱讚。[11]本來救恩應由猶太人惠及萬邦,但結果諷刺地,他們的信心竟比不上他們認為不配的外邦人。主耶穌以自身的參與:「耶穌介入」(JITL)在「安息日」的載體中完美展現上帝的救恩,祂糾正猶太人對聖經的誤解,宣告連家仇國恨也能在「安息日」得以釋放,外邦人都能尊主為王。

反思

筆者年青時曾接觸「WWJD」,即"What Would Jesus Do?"(耶穌會怎麼做?),這源自十九世紀的一本書《跟隨祂的腳蹤行》,鼓勵人們思考主耶穌在各種情況下如何行事。[12]然而,思考主的行事模式必須忠於聖經,因此「耶穌介入」(JITL)幫助我們從主耶穌的角度正確詮釋聖經,避免出現各種「偏差」的教導。今天,我們會否如昔日的文士及法利賽人,因歷史傳統、約定俗成的規矩而對聖經出現類似的「偏差」呢?如詮釋什麼是「福音」時,大家可能即時想到「信耶穌得永生」(源自約三16),雖然這是正確的,但要注意「得永生」並不是「信耶穌」的目的,而是結果,否則上帝何不直接讓犯罪後的亞當與夏娃吃生命樹的果子?「福音」在路加的詮釋下是「神悅納人的禧年」,「耶穌介入」確切實踐「安息日」載體的真義,重點不在於歇下一切工作,而是釋放人脫離轄制進入永恆的「安息」。所以主耶穌開始傳道時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四17),天國不是天堂,而是指上帝主權的所在,那悔改就是指生命轉離罪的管轄,包括自我中心的管轄,回到合上帝心意的道路上,「安息」就是清除罪債回歸到祂的主權裡,讓安息日的主掌管我們的生命。至於「傳福音」,當然是我們基督徒的使命,但不限於此,不然教會只需一個傳道部就夠了。因此「大使命」不單要我們「去」傳福音,更重要的是使人「作主門徒」,也不止於「施浸」,以為完成浸禮就不用上主日學或查經,而是要「凡主所吩咐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太廿八19~20)。要「作主門徒」,就要遵守主的教訓、回歸到祂的主權下、負主的軛、學效祂的樣式,正如主耶穌所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十一2830)。求主幫助我們,透過「耶穌介入」(JITL)詮釋聖經真理,以致我們能理解「WWJD」,按祂的心意「作主門徒」進入「安息」的應許。



[1] GrokxAI2025623日提供之解釋。

[2] 陳偉迦:《與路加同讀舊約:勿說這就是信仰》(香港:天道書樓,2024),頁36

[3] 同上書。

[4] 同上書,頁6896

[5] 同上書,頁68

[6] 同上書,頁69-70

[7] Eckhard J. Schnabel, “Pharisees”, in The New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ed. Katharine Doob Sakenfeld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2006–2009), 492.

[8] Samuel Rolles Driver, “SABBATH”, in A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Dealing with Its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ontents Including the Biblical Theology, ed. James Hastings (New York; Edinburgh: Charles Scribner’s Sons; T. & T. Clark, 19111912), 320-321.

[9] 高銘謙:《利未記──神同在的會幕》(香港:明道社,2020),頁586

[10] 陳偉迦,《與路加同讀舊約:勿說這就是信仰》,頁82

[11] 同上書。

[12] Charles Monroe Sheldon, In His Steps (Chicago: Advance Publishing Co., 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