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負主的軛」



2023事奉人員書籤信息分享 (完整版)

「當負的軛」〈太 十一2830


再次多謝教會讓我續為事奉人員繪畫書籤 (也多謝美華傳道在背面書寫金句),今年已是第七年了。與往常一樣,藉著禱告讓我知悉今年要繪畫的內容,就是這段耳熟能詳卻非常難解的經文: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太 十一2830


「重擔」:一般人都會想起學業、工作、經濟、家庭、健康等等的壓力,因此,這段經文常被用來安慰那些「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在主裡得享「安息」。然而,按照經文的上文下理,這「重擔」並不是指生活上的困難,而是來自文士和法利賽人律法主義的教導。他們對遵行律法有很嚴厲的詮釋,甚至增添了不少規定,「把難擔的重擔捆起來,擱在人的肩上(太廿三4)。[1] 主耶穌因此作出教導,邀請人負祂的「軛」,才能從這些靠己力卻無法遵守的律法枷鎖中釋放出來,得著真正的「安息」。[2]


主耶穌要人得「安息」的方法令人很費解,筆者過去將這節經文與彼得前書五章7節混淆在一起,以為解決「重擔」的方法就是「卸給神,因為祂顧念我們」。不過,主耶穌在這裡並沒有叫我們卸下「重擔」,反而要負祂的「軛」。「軛」是以沉重的木製成橫桿,架在兩隻牛的頸項上連接在一起,以便牠們更有效地犁地。[3] 在聖經裡,「軛」通常被喻作奴役及壓迫 (耶廿七~廿八) ,又或者用來指服從,兩者差別在於所侍奉的對象是誰。[4] 主耶穌說祂「心裏柔和謙卑」,祂不像外邦人的君王治理他們,也不像大臣操權管束他們 (二十25) ,而是以賽亞書所預言的那一位僕人君王,「…我的僕人他不爭競,不喧嚷 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十二18~21) ,因此我們不再被奴役,只要跟從這位「柔和謙卑」的主耶穌,學祂的樣式,服從祂的教導,也就是要學習「謙卑」。何為「謙卑」? 按上文下理,主耶穌提到要像「嬰孩」才能明白安息之道 (十一25)。「嬰孩」可以譯作「小孩子」,這與太十八章所說的「小孩子」相若,那裡主耶穌教導我們要「謙卑像這小孩子」(十八4)。[5] 「小孩子」不是純真的意思,而是沒有地位和能力的一群。[6] 這樣無倚無靠的人,才不會以「聰明通達」自居 (十一25) ,並能全然謙卑地倚賴上帝,進入祂所賜下的「安息」。


值得留意的是,主耶穌在這裡引用古時的猶太文獻《便西拉智訓》,帶出「負軛得安息」的說法:「當近前到我這裏來你們要伸着頸項來負軛,願你們的靈魂接受教誨你們眼見我受了些微勞苦,我自己卻得了不少的安歇」(便西拉智訓 五十一23~27)。[7] 這裡的「我」是人格化的「智慧」,她邀請人去擔負《妥拉》 (即律法) 的軛以獲得安歇。[8] 當時不少猶太人相信文士法利賽人的教導,以為只要恪守《妥拉》就能被上帝接納,雖然勞苦,但就可以再次在應許之地得享安息。[9] 嚴守律法本是榮耀上帝,只是後來法利賽人加添了很多補充條文 (613條妥拉) ,以致猶太人成為勞苦擔重擔的人。[10] 主耶穌傳道的目的就是要叫猶太人悔改,改變這律法主義的錯誤觀念,但他們心硬,以為自己「聰明通達」,自高自大 (十一23) ,就拒絕主耶穌,繼續靠己力去追求律法的「軛」。即使主耶穌在哥拉汛、伯賽大及迦百農「行了許多異能,那些城的人終不悔改(十一20)。因此,主耶穌將自己比作《便西拉智訓》中的智慧,邀請那些像「小孩子」那樣無可自恃的人來負祂的「軛」。但不同的是,負主軛的人不用受「律法之軛」的勞苦,卻能「心裡必得享安息」(十一25~29)


看到以上一大堆關於「安息」的救恩神學理論,不知大家會否對這「安息」的應許感到失望?誠然信主的人有一日都會「主懷安息」,但面對眼前的困難,我們是否繼續要與「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嘆息、勞苦」(羅八22)?答案是否的,這裡的「安息」並不單指終末永恆的安息,也指到現在。[11] 「安息」是指停止及休息 ,[12] 這詞最早在創世記出現,上帝六天創造天地,第七天歇下一切工作安息了 (創二2),這一天與前六天不同,沒有說「有晚上,有早晨」,似乎指向無止息的「安息」。故此,上帝原是要人享有永恆的「安息」,只是人犯罪後終日要勞碌過活 (創三19)。當上帝救以色列脫離埃及的奴役後,與他們立約並設立安息日(7)、安息年(7)及鿋年(7個安息年後的一年),就是要他們分別出來,向世人展示上帝要人、動物甚至奴僕等都得著安歇的心意。[13] 縱使以色列人背約,但上帝仍有救贖計劃,如希伯來書所說的「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神的子民存留。 因為那進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他的工一樣」(來 四9~10)。主耶穌成就了這計劃,祂選擇在傳道開展之先,於安息日在會堂裡宣告:以賽亞書所應許「神悅納人的禧年」已經應驗了 (路四16~21; 賽六十一1~2),其後祂走上十字架成就救恩 (廿七33~56),並安排在安息日在墳墓裡「安息」 (廿七57~62),代表祂歇下救贖之工,而祂的復活也選擇在安息日之後的一天 (廿八1),開展了鿋年所象徵的「安息」。與救恩一樣,這「安息」是已然却未然 (already but not yet),雖然未完全實現,卻能在主裡即時體驗,就如我們的主耶穌在講論「當負祂的軛」之後,隨即在安息日帶出兩件關於實踐「安息」的事件 (十二1~12)。法利賽人嚴禁百姓不可在安息日採摘麥穗充飢(十二1~8),也不可醫病(十二9~14)。這些規矩與「安息」的本意相違,因此主耶穌糾正他們,並宣告祂是「安息日的主」(十二8),親自示範安息日是為人而設(參可二27),關鍵不在於「遵守」歇下一切工作,而是「實踐」釋放人從奴役中進入安息。所以,惟有藉著主耶穌,負祂的軛,我們才能得享永恆的「安息」,而且還能脫下律法之軛、立時體驗跟隨主的「安息」。


雖然今天我們不用守法利賽人的規條,但我們會否以自己的「聰明通達」、按世界一些普世價值觀,增添了一些處事的標準及規矩,甚至用自己專長的方式去經營主的教會,將不需要的重擔加在自己身上,甚或加在別人身上,以為這樣就是對教會好?情況就如昔日的法利賽人,在耶穌時代,他們並非今天教會所理解的「歹⻆」,他們恪守摩西律法,不屑與祭司、撒都該人等權貴為伍,並發展一套更全面的口傳律法以保存猶太人純正的信仰及身份,[14] 因此他們的教導被當時大量的猶太百姓所接納。[15] 然而,地位尊崇卻成為他們的禍患,作為律法詮釋者令他們自我感覺良好,也故意讓人看見他們的敬虔 (廿三5),又喜愛被人尊稱 (廿三6),高舉自己等同上帝 (廿三9~10),更甚的是,動員別人負起難擔的重擔 (廿三4),以自己訂製的律法之軛施行壓制,以致偏離上帝要人得安息的心意,因此主耶穌罕有地用了很大篇幅對他們作出很嚴厲的責備 (廿三1~36)


筆者並不是要大家「躺平」,甚麼事奉都不做,而是要省察我們正在負誰的軛。作為事奉人員,我們理當負主的軛、學效主的樣式,這也是祂在大使命所教導的,凡祂所吩咐的我們都要遵守 (太廿八20)。事奉若不是遵守主道,那就枉然勞力。要遵守主道就離不開要認識上帝,要認識上帝就要明白祂的話語,但努力讀經並不代表就能遵守,若不能遵守,那主耶穌的軛豈非更難擔負? 感謝主,因為祂是「柔和謙卑」的主,我們只要學效祂「謙卑像這小孩子」,放下自我實現的想法,就能順從天父所賜下的聖靈,「祂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主耶穌)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約十四26)。聖靈就是舊約所應許的「新靈」,以致我們有一個「新心」,讓主的靈放在我們裏面,使我們能「順從主的律例,謹守遵行主的典章 」(結卅六26-27),這就是主耶穌所說的容易和輕省。換言之,我們負主的軛,就有聖靈賜能力給我們,不像以前的「石心」那般剛硬與上帝對著幹,那我們就能「心裡必得享安息」。深願大家都如書籤中的兩頭小牛,「謙卑像小孩子」,順著聖靈所賜的能力讀好聖經、遵守主道,展現出負主的軛是容易及輕省的,主內互勉。



[1] R. T. France, The Gospel of Matthew,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 Wm. B. Eerdmans Publication Co., 2007), 448.

[2]  Charles L. Quarles, “Matthew”, in CSB Study Bible: Notes, ed. Edwin A. Blum & Trevin Wax (Nashville, TN: Holman Bible Publishers, 2017), 1519.

[3] John D. Barry, et al., Faithlife Study Bible (Bellingham, WA: Lexham Press, 2012, 2016), Matthew 11:29.

[4] R. T. France, The Gospel of Matthew, 449–450. 另參看R. T. France, Matthew: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Vol. 1,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1985), 204–205.

[5] 《環球聖經譯本》就採用「小孩子」這翻譯。

[6] 黃漢輝:《聖經通識叢書:與人同在的彌賽亞君王──馬太福音析讀(卷下)》(香港:基道書樓,2016),頁36。

[7]《便西拉智訓》,或稱《西拉書》,天主教譯作《德訓篇》,屬基督教的次經。參Craig A. Evans, The Bible Knowledge Background Commentary: Matthew–Luke, ed. Craig A. Evans及Craig A. Bubeck, First Edition. (Colorado Springs, CO: David C Cook, 2003), 237.  以及Charles L. Quarles,”Matthew”, in CSB Study Bible: Notes, 1519.

[8] D. A. Carson, “Matthew”, in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Matthew, Mark, Luke, ed. Frank E. Gaebelein, Vol. 8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84), 277–278.

[9] 同上。

[10] R. T. France, Matthew: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Vol. 1,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1985), 203–204.

[11] 同上。

[12] Bryan C. Babcock, “Sabbath,” in The Lexham Bible Dictionary, ed. John D. Barry et al. (Bellingham, WA: Lexham Press, 2016).

[13] 同上。

[14] Bradley T. Johnson, “Pharisees,” in The Lexham Bible Dictionary, ed. John D. Barry et al. (Bellingham, WA: Lexham Press, 2016).

[15]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