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的歷程
早前坐巴士時,聽到一位婆婆與她讀小學的孫兒對話,小男孩認真地說:「今天在學校自己花了很多時間祈禱。」我心想這位小男孩真好,願意花時間禱告,把握機會親近主。
祈禱,不僅是屬靈的操練,更是一場「信心的歷程」,藉此讓人與上帝之間有更深的交流、溝通與相遇。在祈禱過程中,與神溝通遠比祈禱的內容更為重要。遺憾的是,現代信徒往往受到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所影響,將祈禱視為達成目的之「工具」,多從果效出發,甚至不自覺地以祈禱操控上帝,期望藉此獲得可預期的利益。這樣的心態,不僅扭曲了祈禱的本質,更危及信仰的根基。
我們所信靠的上帝是擁有絕對主權的神,祂統管歷史,是全宇宙的主宰,在萬事萬物中都有祂自己預定的計劃。祂對世界的護理從未止息,祂的恩典也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然而,這位掌管生命的主,卻願意主動施恩,垂聽人的禱告,讓有限的人能參與在祂無限的計劃之中。
「我們若照祂的旨意求甚麼,祂就聽我們;這是我們向祂所存坦然無懼的心。」(約翰一書 5:14)
祈禱是對「神旨意的順服」,信靠上帝和祂的應許,而不應錯誤地信賴了自己的信心,引申出只要「憑信心」祈求,便會成就的「祈禱公式」。這種公式過度簡化了祈禱,也忽略了上帝的主權。假若硬要宣稱祈禱「有果效」,便容易將信心錯置於「人的作為」之上,而非那位賜恩的神身上。這樣太強調人的信心,容易使人落入屬靈的陷阱。當禱告未蒙應允或面對困難時,會動搖人對神的信靠,甚至懷疑自己的屬靈狀況。
事實上,祈禱之所以「有功效」,並非因為人的信心有多強,而是因為上帝喜悅人向祂呼求。上帝是不受限、自主的,祂的回應方式多樣且超越人的理解,人也不能完全掌握或預計祂的作為,在祂裡面有無限的可能。因此,藉著禱告,上帝邀請人進入祂的同在,與祂建立關係,而非僅僅尋求果效。
總而言之,祈禱不是一種屬靈的交易,而是一場「信心的歷程」,是人在神面前敞開心靈,尋求祂旨意的過程。真正的祈禱,是開放的,是信靠的,是與神同工的邀請。期盼我們在祈禱中,不是尋求掌控,而是學習交託;不是追求果效,而是渴慕與神相遇。如此,祈禱將不再是手段,而是生命的呼吸,是信仰的核心。
弟兄姊妹,你經常為哪些事向主禱告?
你是為了達成目的而祈禱,還是渴望與神建立更深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