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兒子多了不同的情緒,也多了發脾氣,特別是向爸爸發脾氣,又會用「我唔請你食野」、「我唔鐘意你」、「我唔同你玩」來表達。有時我會被兒子的負面情緒影響,把責任怪在爸爸身上。有次言談間與先生提起兒子長大了,要更多的智慧和忍耐,我就以「不要惹兒女的氣」回應先生與兒子的相處。頓時想起,究竟「不要惹兒女的氣」是什麼意思?我會否誤解了聖經?也錯怪先生?
「不要惹兒女的氣」分別出現在以弗所書六章4節以及歌羅西書三章21節。以弗所書六章4節「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着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上文五章19-21節保羅提及信徒要「被聖靈充滿,凡事都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父神,且存着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然後才就親子關係作出教導,換言之,保羅處理基督教家庭的親子關係之前,先處理每一位家庭成員是否被聖靈充滿,存着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都踐行以基督為首的生活,因為這樣才有相同的規範去討論關係的問題。「不要惹」有使生氣、激起怒氣的意思,以弗所書提出「不要惹兒女的氣」後,作出正面具體建議給父母。保羅顛覆當時羅馬父權社會的觀念,他有意強調父親的角色。當時父親擁有無上的權力,豈有惹不惹兒女之事,但他卻提出耶穌基督才是家庭中的最高權力者,而非父親。父母兒女都同應順服基督,彼此尊重,妻兒並非丈夫父親的財物或附屬品。保羅提升兒女的權利,以兒女的角度去勸勉為父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應按照主的教訓和勸戒教養兒女,特別性格,品格美德方面,並且有責任關顧兒女的情緒或情感需要。
我們再看看歌羅西書,兩卷書的背景相似。歌羅西書三章21節「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上文三章17 節「無論做甚麼,或說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的名,藉着他感謝父神。」,在凡事都為主做的基礎下,保羅使用命令子句要求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不要惹」可譯作「激怒」,也可以理解為「令人不滿,令人難受」。父母親有責任不把忿怒加於兒女身上,不做令兒女反感的事,以致兒女變成灰心、失去動力和不再嘗試的人。根據上下文,保羅的教導仍然強調父親的權力受限於基督,教養的目的是要把上帝的教導和誡命傳承下去。有學者解釋這句經文為父母的喋喋不休,只矯正和譴責導致兒女覺得反感,從而失去盼望。父母應該在管教的同時也運用紀律與鼓勵。我們當父母的都知道,與兒女相處上總會有令人生氣的時候,有時生氣的背後,都會想展示權力,令對方害怕,知難而退,服從權威。保羅反對這一種行為,認為這不是在主裡面的家庭應有的相處。家庭應是一個場所,讓信徒透過每一天的掙扎來操練順服基督的功課。
由此可見,這兩段經文有互補作用,豐富我們如何學習教養。過往全職媽媽的日子,的確有很充裕的時間去留意兒子的情緒或情感需要,也會常與先生「夾計」,看看如何管教和關顧較合上帝創造人的美意。我認為上帝賜產業是要人學習謙卑,看到自己的有限和軟弱。但當他入讀全日制學校後,相處時間明顯減少,作父母的我們在下班這有限的時間,也明顯容易疏忽對兒子的情感關顧,或缺乏情緒關顧的細膩度,甚至有時更把目己的情緒行為強加於兒子身上,導致誤解和衝突。保羅的教導提醒我們在工作以外,必須關顧兒女情緒健康。
除了週末,我們其他日子都是各忙各的,下班,放學後,都忙於完成不同的「任務」,很多時都累得比兒子先睡著,根本沒有體力去額外關心他每日面對的事及所連帶的情緒。當我和先生回想我們的生活,就發現兒子的發脾氣有機會來自爸爸的忙碌。因為我們是兒子的主要照顧者,基本上每天晚上我們夫婦二人都會在床邊陪兒子看故事書、祈禱、聊天,直到他入睡。反思前些日子爸爸因工作需要有多個晚上都未有一同陪伴,只有早上上學前的少少時間與兒子見面,兒子面對爸爸的情緒明顯比較波動,他也常在睡前表達很想念爸爸。也許就是小心靈不被滿足而不知如何表達,作為父母的我們在忙碌中又忽略了兒子的情感需要的這個原因,兒子會容易向自己心愛的爸爸發脾氣。事後我們都有向兒子道歉,並刻意增加一家人有質素的相處時間,希望盡可能在忙碌中也能細膩地回應兒子情感需要。我們後知後覺,但總比沒有發覺好。願經文也成為你教養上的提醒!共勉之!
參
張穎新:《7小時讀通以弗所書》。香港:天道書樓,2019。
馮蔭坤:《以弗所書註釋(卷下)》。香港:明道社,2016。
曾思瀚:《以弗所書:得勝有餘》。香港:明道社,2010。
曾思瀚:《連於基督走窄路──歌羅西書析讀》。香港:基道,2017。
曾思瀚:《歌羅西書:多元世界.獨一真理》。香港:明道社,2009。
鮑維均:《歌羅西書與腓利門書釋讀》。香港:天道書樓,2016。
巴克萊:《腓立比書、歌羅西書、帖撒羅尼迦前後書注釋》。文國偉譯。香港:基督教文藝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