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石開花 ?」
感謝主!在剛過去的復活節崇拜,太太嫂子的父親決定接受浸禮,這是極其難以置信的神蹟。筆者認識世伯約有三十年,以博學多才來形容他實至名歸,上世紀六十年代已獲大學資歷,甚麼辯證法、唯物主義等,以我這樣學識淺薄的人根本聽不懂。世伯還會書法、繪畫及手工藝,可謂多才多藝。然而,要一位學識淵博的智者信主實在非常艱難,正如太太嫂子所分享,經過多年來不斷努力傳福音仍不果,還以為世伯「應該不是神預定的種子…頑石不開花是天意如此」。不過,當人以為要放棄的時候,上帝卻叫這頑石開花,世人的知識在病中搗空,上帝的恩典卻在其中傾滿。這讓我想起已返天家的父親,縱使母親家帶有濃厚的基督教背景,但四十多年來父親仍堅決不信主。當我以為不可能的時候,父親就在一次陪同母親參與荃浸崇拜後,由錫賢弟兄帶領下竟然決志信主,我當時還未及反應,以為頑梗的心田不可能開花結果。這兩次經歷讓我想起「撒種的比喻」,有傳統稱之為「四種土壤的比喻」,[1]喻意聽道的人要反省自己屬於四種土壤的哪一種。[2]然而主耶穌稱這比喻為「撒種者的比喻」(the parable of the sower, 太十三18),對象似乎偏重撒種者而非聽道者。雖然比喻沒有說明撒種者是誰,但估計可以指任何一位傳講上帝道的人。[3]若是如此,我們每一位分享主道的主內肢體都是這比喻的指涉對象。
按上文下理,「撒種者的比喻」明顯回應當時文士及法利賽人的不信,他們不信的程度甚至去到褻瀆聖靈說主耶穌是靠著鬼王別西卜趕鬼(十二22~32),所以這比喻的目的和原因是要這些心硬的人「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十三14)。作者馬太用了三文治結構的方式去帶出這個比喻:A:比喻的內容(十三3~9);B:比喻的原因(十三10~17);A’:比喻的解釋(十三18~23)。從這結構看,這經文的重點明顯落在中間B段的經文,亦即是主耶穌引用以賽亞的預言帶出他用比喻的原因,就是「不叫他們知道」(十三11),因為他們「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十三15)。一般而言,比喻的目的是透過已知的事實解釋一些難明的道理,但主耶穌竟然背道而馳叫人聽不明白?Carson說得好,如果主耶穌只是想對這些鐵石心腸的人隱瞞真理,那祂根本不需要向他們講話。[4]雖則主耶穌在解釋這比喻時,確實將門徒從群眾分別出來,但祂的目的並非只讓局內人的門徒明白天國的奧秘,而是要挑戰當時在外的群眾。[5]正如主耶穌開始傳道時宣告「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三2),明顯祂的職事是要邀請局外人悔改而成為局內人的門徒。[6]筆者的「老死」在其一篇靈修文章中,也指出這是作者馬太的「編輯意圖」(Redactor intent),說天國的奧秘只叫門徒知道而不讓心硬的人知道,有可能是「畀說話」給群眾聽,好引發他們思想這比喻對其的意義。[7]這就解釋了為何主耶穌在上述A段經文結束時,呼籲群眾「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十三9)。縱使他們心蒙脂油,但主耶穌仍期望他們去聽,而且還引用以賽亞書「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十三15)來刺激群眾,「畀說話」去挑戰他們得著這「醫治」的途徑。[8]
對於喜歡凡事籌算的筆者,過去「四種土壤」的解釋確實影響我對這經文的理解。不少釋經者以為種子平均撒在四種土壤中,即路旁、土淺石頭、荊棘及好土各佔25%的種子。然而,主耶穌從來沒有說過種子平均分佈在這四種土壤。而土壤的劃分,按著收成時能否結出果實來看,似乎也只有好土與壞土兩種,雖然壞土有三種處境,但不表示好土只是佔25%的少眾。[9]所以我們在分享主道時,也不要以為只有少眾才能結出果實而採取消極的態度。[10]其實,「撒種者的比喻」沒有教導人要有策略性去選擇或預備正確的好土,反而撒種者毫無章法地在他所經過的土地上撒種,正好表達土壤並非撒種者一個選項。[11]因此,不論是傳福音或教導聖經的撒種者,我們可以做的只是撒種的份兒,不應計算對象及成效。縱使當中混雜了稗子 (十三24~30),我們只管盡好本份分享主道。正如保羅所說:「我(保羅)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唯有神叫他生長」(林前三6)。即使好土並非必然、芥菜種與麵酵還是那麼微不足道,但感謝主上帝的道卻是大有能力的,結果可以是100倍、60倍、及30倍的收成,芥菜種也可成樹遮蔭(十三32)、麵酵也可影響全團發起來(十三33)。深願「撒種者的比喻」,成為您我的提醒,叫我們不再計算撒種的對象及成效,反而憑著信心,堅守上帝託付我們撒種的使命,耐心等候那叫頑石也開花的上帝。
[1] 傳統以德語”Gleichnis vom viererlei Acker”為此比喻的標題,意思為「四種土壤的比喻」,參R. T. France, The Gospel of Matthew,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 Wm. B. Eerdmans Publication Co., 2007), 503-504.
[2] R. T. France, Matthew: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Vol. 1,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1985), 224.
[3] 曾思瀚:《壞鬼比喻:馬太福音篇──糾正新約比喻的常見詮釋》(香港:基道,2015),頁26。
[4] D. A. Carson, “Matthew”, in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Matthew, Mark, Luke, ed. Frank E. Gaebelein, Vol. 8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84), 309–310.
[5] 同上書。
[6] R. T. France, The Gospel of Matthew,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509.
[7] 辜偉雄:〈每日靈修20220323:比喻-腳痺〉,《每天親近主》2022年3月23日靈修文章。2024年4月23日,下載自可按此進入〈每日靈修20220323:比喻-腳痺〉
[8] 同上文。
[9] 曾思瀚:《壞鬼比喻:路加福音篇──糾正新約比喻的常見詮釋》(香港:基道,2016),頁50。
[10] 曾思瀚:《壞鬼比喻:馬太福音篇──糾正新約比喻的常見詮釋》,頁30。
[11] 同上書,頁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