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散有時,珍惜眼前人!


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隨後把水倒在盆裏,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13:1,5)

彼得說:「你永不可洗我的腳!」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13:8)

近日有一位我所敬愛的牧者安息主懷,內心牽起陣陣傷感,感慨的是再沒機會在地上的日子可以一同服侍。剛巧這時正值復活節期,令我聯想到主耶穌面對與親密的門徒,暫別的那種依依不捨心情。究竟當時主和門徒各自的心情又是如何的呢?讓我們從福音書中嘗試揣摩一下!

主耶穌為何為門徒洗腳?

經文中清楚的指明:主耶穌渴望門徒能夠「與主有分」(13:8),因為主「愛他們到底」無論他們是處於何種狀況(13:1),「有分」是一種屬靈上與主深層的「相交」,這種「相交」不是指頭腦知識上「以為自己知道」,而是在屬靈經驗到「不倚靠主就不能過活」。這種實質生活體會,是表明主與門徒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人際間或許是從患難之中才試煉出真情,與神的關係亦需要在歷煉中培養出這份屬靈之情。人生中,你可曾有這些與主的經歷?你可有見到主的恩手和拯救而至今難忘呢?不過,「主的愛」也不單是對「個人」,更是對「群體」「教會」!

為何神會帶領我們信主呢?是要讓我們在祂的計劃中有「分」!

筆者還未作傳道之前,曾經遇上一次交通意外而令我「知道」:原來我的生命是在主的手上!因此徹底地扭轉我對「委身」這一詞語的理解。之後,有一次參加了教會舉行的「洗腳禮」,「洗腳禮」的目的,是藉著重溫主耶穌在主餐前為門徒洗腳的情況,藉默想以反省「我與主」的關係。開始時先有一個有關「耶穌為門徒洗腳」的信息,接著由大會安排的牧者團隊,逐一為每位在坐的信徒洗腳,整個洗腳的過程都以「禁語」方式進行(意即:禁止談話) 。那次「與主獨處」的經驗很難忘,由起初因赤腳而感到尷尬,到洗腳的一刻投入彼得的角色,發現自己的「污穢」與主的「聖潔」相遇的那種震撼。在我們「這群蒙恩的罪人」之中神卻仍然藉祂的應許與「教會」同在,這是如何的奇妙和感到欣慰呢!

人能真正與主「相遇」,是始於驚覺自己的「無能」和「有限」!

門徒當中,有對耶穌的身份仍感到疑惑的多馬(14:5);有準備出賣耶穌的猶大(13:30);有自覺擁有足夠能力去「保護」耶穌,卻很快會三次不認主的的彼得;在最重要的關頭,當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等候被捕,在祂最需要門徒儆醒禱告之時,眾門徒卻睡著了(26:36-41);直至耶穌被補,當面對逆境時,他們卻放下對主的忠誠,「保命」逃走!

究竟甚麼是當下門徒最關心的事?危急關頭之際,人就會放下「信仰的包裝」,揭露出「個人認為最重要」的「自我」之事。而當中最吊詭的卻是:主早已知道這些!在最後的晚餐,主對彼得已預先講明。

主又說:「西門西門!撒但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22:31-32)

這是Why世代

說到「自我」、「保命」等的問題,今天我們的確是身處一個Why「詢問問題」的世代中,理性分析不斷地訓練著我們:要詢問「點解」!如果這種「自我」落在信徒身上的話,這意味著一種以「自我」觀點出發的解讀信仰,而不是由「神的角度」去看信仰。我們可能很善於以「經文」去包裝自己,但卻沒有活出「主的話」;我們可能跟隨著在教會以外的「自我」生活方式,以「成就」和「學識」去包裝「自我」的才華,卻原來「法利賽式習慣地」帶著「批判別人」的心思驕傲地過活,沒有真正設身處地憐憫、包容和擁抱別人!信徒今天最大的問題是甚麼?是以「自我」誤作「自由」,而令教會可能陷入因「角力」和「內耗」,而處於「內聚」的狀態之中,不再以愛彼此相顧,更遑論受託「為主委身」傳福音!「民主」本無不妥,但卻在「高舉民主」、「高舉我有理」為口號的普世價值中,信徒排他地缺乏冷靜思考—不再「高舉神為主」!換來是花大量的時間和力氣,去追求心目中的信念,不願花時間投資在「被認為消極和被動」的信仰上。忽略了對主的真理深化的功夫,心底裡也無形地逐漸否定了「神話語」的能力。因缺乏「獨處親近神」的動力,而溫水煮蛙式慢慢地「陰乾」信仰,無法再生發出從主來的「信心」這種寶貴能力!你可以想像到這個情況是如何的可怕嗎?

因「慣性的思考方式Why」,反而喪失了真正「安靜思考」的能力!

你是否正在步向這個情況呢?

求主幫助我們,從「自我」的「假自由」,重新回轉到「信靠」主而得的「真自由」!

主轉過身來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今日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他就出去痛哭(22:61-62)

耶穌的遺言「愛的命令」—對今日的教會仍然有效!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1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