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生活 重整人生


去年,家中多了一位同屋主,為了騰出空間讓她搬進,於是開始「大掃除」,將新舊衫、舊褲、舊鞋轉贈;多了的風筒、熨斗等電器送贈;書籍、禮物帶回辦公室,適時送出。斗室勉強收納兩人的「家當」,但還有最令人頭痛的世界各地收藏、紀念品、珍藏等;例如:可樂迷的汽水樽、大大小小的擺設用品,真的需要處置!


我想:最省時的處理,就是買一個裝飾櫃安置這些珍藏,既可以日望夜望之餘,朋友到訪又可以介紹一番,分享背後的故事。然而,當再進深思想:若百年歸老後,你視為珍藏的,若遇不了知音人,後人也未必全部保留,那就棄掉;實感可惜。與其打擾後人,不如當下處理吧!


拜讀山下英子《斷捨離》,作者指大多數人使用「加法」過日子,導致物品超載,於是主張用「減法」來過生活,她提出三大原則:「斷捨離」,並帶出「如何處理心靈」從「空間的寬裕」達至「心情的從容」。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然後對它們說一聲「謝謝」;

「捨」去多餘的廢物,然後向它們表達「對不起」;

脫「離」對物件的執著,並告之「我不需要你了」。


那些「現在的我」最必要、最適合、最常用的東西,才有會留下;那些不需要、不恰當、不愉快的物品,就要狠心丟掉,取回被霸佔的空間和能量,就能精神爽利,高枕無憂。


話說回來,執行起來時總是寸步難行。有時候,敵不過「買二送一!很抵啊!、它們好似幾好、幾有用…」,結果既「斷」不了又囤積了。過量購買及存放著未來可能用得著的東西,或許是對明天帶著憂慮。調整一下心態:不必恐懼不足夠,安心過每天,依靠神過簡樸生活。


此外,對於那些收藏已久的物品「捨」不了,難以放手丟棄或送給別人,往往因為面對物件後所藏著的故事、經歷、期望、感情或意義,這是否讓我們不敢觸碰或常懷緬過去,感到悲傷或裹足不前呢?隨著年日,這些物品可以考慮應否割捨,令我們可以輕省地「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繼續向標竿直跑」呢!


不斷實踐「斷」和「捨」之後,就會發現漸漸脫「離」物質的慾望,並將重點轉移至:著重自己與空間、與他人的關係、與神的關係,更能體會「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的珍貴。


當執拾家居物品,整理自己日常生活,同時也像重整人生,反省人與物應有的關係,更指向生命深層的屬靈向度。減去物慾之餘,也再體會著;耶穌說:「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生命不勝於飲食麼?身體不勝於衣裳麼?」(馬太福音625


山下英子在書中提及有三類人是無法實行「斷捨離」:「逃避現實型」、「執著過去型」和「擔憂未來型」。作為跟隨耶穌基督的門徒,希望大家可以操練成為「不逃避現實更珍惜現在」、「不執著過去卻肯定過去」、「不知道未來卻能安於未來」的人,為曾擁有的感謝主,為現在所有的忠於主,為尚未有的仰望主;這也是「斷捨離」之後,生命重整以主為首的愛與跟從。重新調校生命的焦點和價值,少為物質操心,也不用為物質費神,多思想生命真實的需要,也要學習專心仰望上主。


「斷捨離」尚未完成,仍需努力執拾物品、整理生活、重整人生。明白「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道理,整個執拾過程中,領悟到有捨,才有得;放得下,才能走得遠。


「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

也不能帶甚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摩太前書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