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內小寶貝》


一直希望梳理有關特殊群體的神學課題,卻真的不是易事,即或在外聽課、聽講座,但大多只能以較闊的概念去思想“殘疾神學”(就是身體缺憾無阻與神結連),卻難以針對「智能缺憾者」與神結連、以及服侍他們的神學意義。感恩近日有幸去閱讀侯活士及范尼雲所著的《暴力世界中的溫柔—軟弱羣體的先知的見證》一書,從中得著亮光及反省,盼在此分享一二。

在馬太福音十章指出:「無論何人,因為門徒的名,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裡的一個喝,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人不能不得賞賜。」經文肯定著服侍軟弱者的意義。服侍軟弱者,並不在乎他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感恩及回應神,而是「服侍弱小」的行動本身就含有神學性意義。因此,即或他們未能從我們身上看懂主耶穌的愛,但我們的服侍仍存著信仰價值,並得著聖經肯定。

另一方面,面對著較嚴重的殘障人士,某些人會疑問他們是否有能力去與主結連?他們的一生如只能像初生嬰孩般,那他們福音的盼望在哪裡呢?誠言,他們能否與主結連,並不是你我可以用客觀分析作判斷的,筆者喜歡書中的提出:神與殘障者結連的奧袐,並不在於他們的智能上能否回應主,乃在於他們的渴望建基於真誠的愛多於利益權力,他們的呼求十分簡單,就是:你愛我嗎?這單純的追求,便是與神連結的線。從這一角度看,我們可看出即或智能缺憾者,皆有著與神連結的奧袐,而這一事情,其實在眾多見證中亦有所印證,只要你願意去了解,便不難知曉。

既然如此,那對於特殊群體的服侍,便不僅是一項對外服侍/外展福音的「事工」,更不是一項方便大家安心崇拜的「託管服務」!而是「主內肢體的牧養」!這樣的話,這牧養便不能只停留於分類及提供服侍層面,而應是朝向讓他們和教會去「共融」

筆者感恩荃浸有著對特殊群體的服侍,然而恩慈團活動大多只在副堂進行,各人未必與他們有太多接觸,甚或對這個團契會感陌生。願從今天起,各人對他們有更多的認識和關心,若他們在教會大樓出現,亦鼓勵大家以接納和包容的態度去給予溫暖的笑容(但切記不要太過熱情),即或他們未必理會,但溫暖接納的氛圍仍是可感受到的。另一方面,如你對特殊群體有感動和負擔,十分歡迎與我聯絡。最後,想和大家分享哥林多前書的一段經文:「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他加上體面;不俊美的,越發得著俊美。我們俊美的肢體,自然用不著裝飾;但神配搭這身子,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免得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相顧。」(林前12:22-25),願我們彼此相顧的心討主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