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恩典的教養路
還記得當我發現懷孕的時候,我與先生對兒子的唯一期望就是他能成為有良好品格的人。我們一致認為基督徒要操練良好品格的最好方法就是人生每一「步」「恪」守主道,因此為兒子取名為「步恪」。當兒子出生那一天,牧養這個「信三代」成為上帝給我新的服侍。因著過往牧養少年人的經驗及神學整合,上帝呼召我要先在自己的家庭中做好家庭基督教教育作見證,因此我成為了全職媽媽。雖然我年少時曾經服侍過幼兒,但也都是十多年前的事,而且當時的我,只是在服侍,並未曾為著幼兒的服侍有更多的裝備。看著手上這小小的服侍對象,我開始閱讀有關教養的文章及書籍,迷茫之時,我遇上毛樂祈的《讓耶穌幫你帶小孩—後現代的有基教養》,作者帶領我把教養歸回耶穌手上。愛孫心切的婆婆(我媽媽)常說我對兒子太嚴格,也許因為我自小在教師世家長大,被教育要有禮貌,有品格,所以很自然「禮貌,品格」成為我對兒子的最低要求。作者毛樂祈對管教嚴格的見解為我帶來安慰和出路,讓我反思若果我的嚴格是源於品格管教,而非權力操控,嚴格是有一定的需要。聖經箴言都有多次提及管教:「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箴言十三章24節)「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箴言十九章18節)「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遠遠趕除。」(箴言二十二章15節)「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箴言二十三章13節)等等。以基督信仰作我們教養的指南針,免卻了不少我與先生及長輩在教養上的分歧。
除了學習以基督信仰來品格管教之外,信仰傳承也是我遇上的另一個難題。陳芝瑛所寫的《爬進耶穌的懷裡—嬰幼兒靈命培育》打開了我的眼界,原來可以在兒子嬰幼兒時期與他分享信仰,她指出家庭和教會是嬰幼兒學習信仰的首要場所,而父母及教會群體更是嬰幼兒學習信仰的觀察和模仿對象。嬰幼兒全然信賴父母,父母和教會群體倚靠上帝和敬虔崇拜,使嬰幼兒在親身經驗上帝之外,也透過成人的行為更認識上帝的豐富。[1] 我開始思想應如何在家中及教會牧養初生的兒子,嬰兒每次吃飽,睡飽都會有一段清醒時間,我會把握這時候與兒子唱詩歌,很多時唱著唱著,自己都會被詩歌歌詞感動得淚流滿面。我也會在餵奶前與兒子一同祈禱,慢慢建立我們一同在家中敬拜和祈禱的習慣。兒子出生的那一年是疫情時期,前期我和兒子只能留在家中看直播,我會在家中跟著敬拜和聽道,特別若當日爸爸負責帶領,我會提醒兒子聽聽爸爸服侍上帝的聲音。感恩後來政策放寛,為了配合兒子的作息,我們一家主日清晨五點多就預備到教會早堂,教會內有牧養初生嬰孩至三歲幼兒的親子音樂班,這是我首次與眾嬰幼兒一起敬拜上帝。也許眼看是一班忙亂的父母在跟著做動作,唱歌,但事實這一班是在努力引導孩子一起敬拜上帝的敬拜者。我十分享受這一段與兒子敬拜及一家人一起回教會敬拜的時光。隨後,我們又有機會到另一間教會聚會,奇妙地上帝安排了四個與兒子同年出生的小朋友與他一同成長。他們一同在兒童崇拜敬拜,一同服侍(收奉獻),一同「陪」爸媽崇拜。很自然地家長們也成了教養路上的同路人,小朋友們也會在「陪」我們崇拜時見到我們作父母的如何敬拜上帝。不過我們常遇上的問題是無法專心聽道,現在回想,若果我地們可在崇拜後有短短分享聽道得著,可能會更好。
學習教養三年,深感教養旅程充滿挑戰及疲乏。我認為我們一直都是新手父母,孩子每一個成長的階段,遇到每一件人事物,都會有令父母束手無策的時候,我們都一直在學做父母。要創造環境引導孩子一生走在主道,絕對需要實戰經驗,這不是單純放在教會就能達到的事,這同樣是我們在家庭教育中的責任,更是我們得到這產業(兒女)的使命。感謝上帝賜給我們有教會群體,因著上帝的恩典,我們在教養路上並不孤單,也因著上帝的恩典,我們學習愛與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