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上帝交談
踏入12月,家中各人輪流患上感冒,上星期接力的是囡囡和我。在睡覺前,我邀請已經康復的囝囝為我們禱告,但他表示自己不懂得如何禱告,最終也是由我帶領一起祈禱。我知道囝囝囡囡有禱告,至少在食飯前,他們會開聲祈禱。但為何他們覺得自己不懂得禱告?
當他們學習謝飯祈禱時,有固定格式和字眼:「感謝天父賜我飲食,求主潔淨,食過平安,奉主耶穌基督聖名祈求,阿門。」,所以他們可以跟著嘗試,一步步去學習祈禱。
不過,當他們聽到大人開聲祈禱時,發現與他們的謝飯禱很不同,不是千篇一律,像是沒有固定的形式,但卻有某種框架,而且禱告的內容多樣性,有時候更會引用聖經金句,因此,他們覺得自己不懂得禱告,相信不少肢體在初信主的時候,也有相同的感受。
「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太6:7)
其實禱告是人與上帝交談,是關係上的建立而不是工作,只要坦誠地向上帝呼求,在於發自內心的誠與真,所以措詞用字也是越簡單直接越好,不用追求更高級、更屬靈的祈禱方法。
回想自己剛信主時,不懂得任何祈禱的形式,只懂直率地向上帝陳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透過這樣的溝通與分享,我與上帝的關係慢慢地建立起來。當信主年日增加,自己開始學習事奉,也參考他人的祈禱,引入了冠冕堂皇的開始與結束的格式,甚至複製別人禱告時的聖經「金句」成了自己禱告的一部分,回想這些日子也不自覺地走向了形式化的禱告。
然而,當我確信眷顧人的上帝是禱告的對象時,祂垂聽禱告既不是按我的本質,也不是因我禱告的表現,所以祈禱不拘長短,也不限內容,我便能坦誠自如地向祂祈禱。
記得梁家麟院長曾提及上帝是一位自在自主、有位格的神,雖然祂是如此超越,卻按己意選擇回應人的祈禱,並主動地向人施憐憫和恩典,故此,祂成了禱告中最大的「變數」,所以我們也不能準確預測祈禱後的結果,只管透過禱告經歷祂,與祂建立關係。
弟兄姊妹,你的禱告生活如何?
作為荃浸家一份子,你願意花更多時間守望教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