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典原來很「日常」
前段日子,小女兒要申請到外地交流,在面試時要分享到小時候的一些宣教經歷,她分享到由於自己很小,對父母所作的都不太明白,但有一個信仰經歷卻很深刻:
「就是一次入村的日子,由於上山的路大塞車,很多時都要等好幾小時,車才會再開動。我們一家人便下了車,欣賞著這山下的美景,便一起唱起了詩歌。估不到,其後我們從另一宣教士的口中得知,有一位他們認識的年青人也在車上,這位年青人告訴我們的宣教士朋友,她本想放棄信仰,但卻因著這家庭的歌聲及喜樂恬然的態度感動了,她決意回到主的身邊,得著祂所賜的喜樂平安。」
這個經歷對於我們家庭來說可能很「日常」,積極的面對當地的生活,投入宣教工場的文化,原本可能讓人很煩躁的事,因著基督的愛及恩典,學習以平常心面對。當中主卻讓我們「體會」祂的恩典,讓我們「知道」祂使用我們平常的生活,為祂作了美好的見證。對我們來說,是深受激勵,能在「日常」中被主使用,這是祂的恩典,也讓我們充滿從祂而來的喜樂。
我們藉著被主更新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流露出主的恩典,不但能祝福其他人,我們同時也被激勵,這是一份雙向的恩典。在聖經中有此經歷的人物比比皆是:
亞伯拉罕在幔利橡樹的帳棚門口熱情的接待客旅,在當時他所屬的遊牧社會中,款待任何路過的旅客是一種可敬的德行,也是一種「日常」。經文其後告訴我們,亞伯拉罕蒙主賜福: 重申賜與兒子的應許 (創18:1-15)。希伯來書更形容「....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來13:2)。
約瑟在「坐牢」的「日常」中,為酒政和膳長解夢,被後來獲釋的酒政忘記了。但卻在二年後被酒政記起來,引薦為埃及的法老王解夢,被法老賞識,之後成為埃及的宰相
(創40-41章),也成為家人的祝福(創42章)。
但以理在禱告的「日常」中,被敵對者誣蔑而扔進獅子坑,卻在神恩典保守下,成為一個美好的見證,再次被王帝所重用(但6章)。
彼得在耶穌復活後,在回歸打魚的「日常」中,彼得被主醫治,重新站立,並且主耶穌基督交付他牧養群羊的使命(約21章)。
保羅在宣教旅程的「日常」中,不斷的建立信徒/教會,讓更多人認信基督。信徒的改變及得恩也成為保羅事奉生涯中喜樂的源頭
(林後3:2; 腓1:7-8)
這些如雲彩般的見證人,他們在「日常」中所流露的生命,在「日常」中領受與回饋主的恩典,都激勵我們過一個流露與分享主恩典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