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分到復活節


  中國人「廿四節氣」是古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節’是指每一個段落,而‘氣’則是物象氣候。當地球公轉一周為黃經360度,每運行15度有一個節氣,共有廿四個節氣。節氣在陽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只因閏年原因才會相差一或兩天。廿四節氣形成於黃河流域,主要以觀察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作為基準,後逐步為全國各地所採用,而這種傳統智慧已於2016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廿四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春分’是什麼意思?

  廿四節氣中第四個節氣‘春分’與基督徒的復活節有密切關係,究竟‘春分’是什麼?當地球到達黃經零度時定為‘春分’,通常在新曆320(21)日開始至44(5)日結束,之後,就是清明。

  ‘春分’這個節氣在天文學上有重要意義,這一天,太陽會直射在赤道,故南、北半球受日照時間一樣長,晝夜幾乎相等;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故此,‘春分’在第一方面意義是指一天時間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秋分’亦然。而第二方面意義是代表春天已過一半,因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值春季三個月之中,成為九十天的中分點,平分了春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由於南北半球季節相反,當北半球是‘春分’時,南半球就正值‘秋分’。而‘春分’更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新年,已有三千年歷史。

  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意思是‘春分’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並發出閃電。諺語云:「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麥子後插秧」。這句話意思是指‘春分’這天若下雨,就表示秋季會豐收,故農人會忙於在‘春分’時種麥子和插秧,並期待秋天享受豐收成果。在日常生活中要留意「春不減衣、秋不戴帽」,以防病毒乘虛而入。至於在飲食上則忌大熱、大寒,要保持寒熱均衡。而在作息上要留意早睡早起,散步放鬆,調達情志,保護肝臟。

‘春分’與復活節又有何關係呢?

  復活節通常在每年三月、四月間,究竟如何計算復活節日期呢?這可追溯到主後325年第一次尼西亞會議,召集人是已皈信基督教的羅馬王君士坦丁,他為了處理當時的神學議題爭議及各地復活節日期不一致,故於主後325年在拜占庭尼西亞(今土耳其布爾薩省伊茲尼克)召開第一次基督教大公會議,此會議可說是基督教歷史上第一次歐洲世界性主教會議。會議中確立了一些影響深遠的宗教法規和普遍基督教所接納的傳統教義,如:尼西亞信經;亦在那次會議統一了基督教記念主復活的日期,議定以‘春分’月圓後第一個禮拜日為復活節,並且沿用至今。

  在‘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禮拜日記念主復活是非常有意義,因為‘春分’當天是晝夜均分,代表光明超越黑暗的分隔線。但‘春分’後就晝長夜短,就代表光明勝過黑暗。月圓之夜,正表明不單日間充滿光明,就連漆黑夜晚,月仍皎潔明亮,正代表光明在黑夜中仍然照耀。禮拜日就是記念主耶穌在七日頭一日復活,祂是一位得勝的主耶穌基督已戰勝黑暗,勝過死亡權勢的復活主

  保羅說:『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裏?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裏?死的毒鉤就是罪,罪的權勢就是律法。感謝神!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哥林多前書15:55-57)因此,仲然今天疫情肆虐,甚至橫掃全球,保羅提醒我們既有一位得勝的主,我們還怕什麼呢?但願我們仍靠著主的恩典,繼續為祂作工,正如保羅所言:『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裏面不是徒然的。』(哥林多前書15:58)

(參網上24節氣資料、維基百科、香港天文台、https://kknews.cc/culture/jvra2py.html)

禱告:

  親愛恩主!我們感謝祢!因為祢是勝過黑暗,戰勝死亡的主,祢已勝過撒旦的權勢,賜予人拯救和自由的神。求祢驅除我們內心的恐懼,賜予我們有屬天的平安。主啊!我們感謝讚美祢,因為惟有祢是我們生命的倚靠和保障,惟有祢使我們心靈得著安慰和力量。主啊!求祢赦免我們過往的胆怯和小信,又赦免我們常受環境影響而未能定睛仰望祢。主啊!求祢幫助我們,讓我們定睛在祢身上,學習凡事倚靠祢,因為祢是勝過黑暗和死亡的主,我們要感謝讚美祢,奉主耶穌基督得勝的名字祈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