禱告,最後一擊?


受苦節前收到一位宣教士的近照分享,因著腫瘤疼痛無眠,治療過程中皮膚出現嚴重濕疹,這「受損」的面容令我聯想基督,而她帶著感恩讚頌主名撼動我心!那些日子難熬,眾人代禱,一直未見果效,結果不明,確實是信心的考驗!最近收到消息,情況好轉,實在感謝神,讓眾人看見祂的回應!


當面對香港政制轉變、緬甸政局變天、印度確診及死亡個案不斷飊升、以巴長期未解決的衝突再度升溫時,除了無奈、無力、無望感外,作為基督的身體,我們是否相信禱告是可以「發光」的一個範疇,積極投入其中?


萬傑森在《病毒傳播與福音傳播》提出代求的四根支柱:禱告的責任(整本聖經如此教導信徒);禱告容易進行(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點禱告);禱告的效能(正如宣教有效,代求也有效,不過可能需要時間);享受禱告(神把我們設計得喜歡神的同在,也喜歡履行我們身為祭司的代求責任)[1]


他特別分享在疫情下,封鎖和防疫隔離並不會對全球代禱造成障礙,相反地,由於較過去更多人關注世界新聞,全球禱告運動也在各地出現。我的一位同學也分享在他服侍的地區,本身面對當地政府的騷擾,加上疫情令福音工作更受攔阻,舉步維艱,內心實在沮喪。然而,持續禱告中,上帝卻興起不同點的信徒,在不太可能的情況下,彼此在網絡上連繫起來,並且每天都同心為著福音的工作、信徒生命成長禱告,他亦鼓勵我們一同投入禱告,期待看見上帝的作為。


從宣教運動的歷史來看,當各個信仰群體在世界各地不住禱告後,就會掀起新的宣教浪潮,無論莫拉維亞弟兄會(Moravians)、威廉克里(William Carey)、學生志願運動(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等,更多宣教士被差派到禾田收割莊稼。若過去我們不自覺地倚靠穩當、安全、富裕、安舒的生活,鮮有倚靠上帝,也許今日在幻變的世代中,在我們軟弱無力、焦慮困頓中,更多合一、彼此代禱,容讓神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點空間工作,以致我們能察覺,即使仇敵企圖用盡所有方法敵擋福音的推進,禱告仍然是教會最有力的爭戰武器!你願意嗎?


「無論何時何地,你們都要在聖靈裡禱告;要保持警醒,並要堅持為各地的信徒代禱。所以請為我禱告,讓我繼續放膽為上帝講我該講的話。」(弗六1820下,新普及譯本)